由于党和政府对民族音乐遗产的重视,几年来在搜集、整理及发掘古谱方面有不少的收获,如绝响了几百年的《幽兰》和《广陵散》经过打谱,已经和广大群众见面了。但是根据统计,在传世的将近3000首古琴曲谱中(包括不同版本的曲子),只有70多首能为现在全国琴人所演奏。这样看来,发掘古谱确实是目前古琴界一项关键性的工作,而打谱又是发掘古谱中最迫切、最艰巨的任务。打谱是要通过长期劳动,才能使书面上没有标明拍子的古谱变成声音。它的劳动程度,不亚于创作。
古琴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在1600年前它已接近定型。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有谱虽待考证,但根据现存的一本最古的琴谱,《碣石调•幽兰》卷子谱(唐人抄本,相传是孔子所作,梁时人丘明[494-590]传谱),距今已有1400年。我们可以肯定至少在1400年前已有古琴谱了。
由于历史文化的发展,古琴的记谱法及指法(即弹琴技巧)也有发展和演变。如果对它的演变经过能了解一个大概,那么在发掘古谱时就不至于产生太多的错误,一系列的困难也就容易解决了。
现在就我个人从事《幽兰》和《广陵散》打谱所得到的一点体会来谈谈。
从唐卷子本《幽兰》谱到清代的古琴谱,在记谱法上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文字谱,如唐卷子本《幽兰》谱例:
“无名当八案文,中指双图片过羽文”。
2.明代以前早期减字谱(即记写指法技巧及弦、徽部位的简化符号),如《神奇秘谱》本的《广陵散》。谱例:
3.明代以后晚期减字谱,如《自远堂琴谱》中的《潇湘水云》。谱例: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谱,只有《幽兰》一卷是用文字记述弦位、徽位和左、右手的弹法,它没有用简化的符号。《广陵散》所用的记谱法,则用符号代替了文字。这种减字谱在谱面上虽仍看不出音程的关系,但较用文字记谱已是大大地进了一步。
早期和晚期的减字谱,在符号的涵义和弹奏的技巧上也都有区别的。例如《广陵散》中的“”,“女”作按字解,即按六弦之意,与《幽兰》中的“案”字相同。晚期减字谱的“”,“女”作如字解,即弹两弦如一声的意思。
此外,还有些指法是晚期减字谱所没有的,如“足一四”,“足”即两指弹某两条弦,所发之音略分先后,即《幽兰》谱中“龊”字的减写。晚期的谱中没有“足”的指法,而用“撮”(减写作“早”),即两指弹两弦,同时发声。
晚期的减字谱是一般人所熟悉的,兹置不论。早期的减字谱,经取与文字谱作比较,发现它们有密切的关系。试列表如下:
上表所列举的谱例,弦位虽不同,但指法是一样的。一向被琴人认为《幽兰》中最古的“”和“齪”两个指法,在《广陵散》中也有“单”,“双”和“足”。其它较晚的谱中则很少见。从《广陵散》的指法来看,它保存了很多文字谱的痕迹。我们可以肯定《广陵散》的减字谱是从《幽兰》的文字谱蜕化出来的。此外,在《琴书大全》所载唐末人陈拙的指法中,也用的是早期的减字谱,与《广陵散》的记谱法相同。举例如下:
传下来的《幽兰》谱只有文字谱一个传本(明、清琴谱中的《幽兰》和《猗兰》系不同的曲调),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为什么唐代的抄谱者不用简化的减字谱来写而用冗长的文字谱呢?可能是因为当时减字谱还没有发明的缘故。为什么唐以后的人不将它改为减字谱呢?可能是因为此曲音节平淡,不易为一般人理解、接受的缘故。因《幽兰》的序言中早就有“声微而志远,不堪授人”的话。如果以上的推测是对的话,那么对减字谱发明的时代问题提示了一个线索。
上面我们假定在抄写卷子本《幽兰》谱的时候,减字谱还没有发明,但它的发明时代也不会太晚。因为任何一样艺术的发展,不会突然而来的,一定要经过相当长的时期,才逐渐地接近完整和定型。在唐末时既有陈拙所用的那样的减字谱,那么它的开始最晚也在唐代的中叶。确实的年代,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以上所谈,仅是我在进行发掘《幽兰》和《广陵散》两曲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由于资料和时间的限制,未能深入探讨。我这里仅将个人的初步看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原载《人民音乐》1957年第10期
文章来自《人民音乐》
德音乐教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
· 美善人生,从乐教开始——中国文化人文艺术启蒙必备,《国乐启蒙》(一)数字版重磅发布
· 德音礼贤 | 这里是童话梦工厂,更是仙境乐工厂,是个“精灵”人类你就来吧!
· 德音礼贤 | 技术中心招人啦!
· 益品阁招人啦!
· 允中礼贤|期待重逢,我们一起播种耕耘、看花开、收果实
· 乐教历程
1.“弘扬中华乐教,支持乡村教育” ——允中文教“念乡恩”慈善音乐会隆重举办
2.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
3.乐教校园 | 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让文明因传承而久远
4.乐教校园 | 翁镇发先生及上音笙乐团乐教讲·演《国乐入心,“笙”乐传情》
5.国乐大家校园行 | 龚一先生《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古琴艺术漫谈》
6.国乐大家校园行 | 德音老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
7.允中教师学园“乐教师资课程”简介
8.丰子恺先生:乐以教和
9.管平湖先生 | 罕见遗留琴学论文《谈<欸乃>》
10.琴坛往事:夏老闻琴,平湖获救
11.郭宝昌先生:在经典《大宅门》里,每个人都是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