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俞逊发先生:《遥知是夜檀溪上 月照千峰为一人》

人观竹管皆小技,因君道器而有别;

长风遥续梅花落,曲境每抒天人谐。

本许横吹穿黄岳,忍将神韵断琅琊,

秋湖孤光自兹去,一笛千古有谁接?

这首诗出自于俞老师生前挚友,著名文化学者林谷芳先生在俞老师离世那年,忆友深情感慨而作。两位前辈一世钟俞,深衷远志,道艺相知,被引为佳话。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俞老师,发现整理其生命轨迹与艺术生涯之重要,与其说俞老师的一生是一个传奇,实则是一代典型,一种传统文化中,士人追求道艺一体,生命契阔的品格与风范。

从近代中国竹笛的发展来看,俞逊发先生无疑是南北四大宗师之后,在承先启后的关键地位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由60年代上海之春吹奏《喜报》、《欢乐歌》崭露头角;70年代随中国艺术团出访各国而享誉国际;80年代演奏及创作上的日趋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并奠定他在中国笛坛的领先地位;90年代,随Flute Summit四人小组到欧洲巡回演出,以即兴演奏的方式,再一次的将竹笛艺术的表演形式带入新的高峰。

由传统到现代,由民间到学院,由南方到北方,由国内到国外,俞老师以他出众的才情与灵气,加上后天勤勉不懈的努力,在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中,开创属于俞氏风格的独特地位。扎实的技术功底、深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人生历练与宽阔的胸襟气度,使他能自在的演奏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笛曲。多年的艺术创作,为他积累了许多流传大江南北,广受欢迎的曲目。从俞老师四十几年累积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近代竹笛发展的轨迹。

01.拜访名师

俞老师12岁时,加入上海红孩子艺术团;13岁时,被陆春龄先生发现;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上海民族乐团工作。多年的艺术实践,为他累积深厚的音乐素养。掌握了上海一带的丝竹风格后,俞老师并不以此为满足。1964年,他亲自到杭州向赵松庭先生学习。80年代初期,又到北方向冯子存先生及刘管乐先生短期学习,进一步体会笛坛前辈在继承传统曲目与剧种所做的努力与坚持。

近代竹笛艺术发展过程中,老一辈演奏家都是学习当地戏曲或民间音乐,汲取养分。有鉴于此,俞老师走入民间学习地方音乐,或向当地戏曲团体同行学习京剧与昆曲。还曾特地赴兰溪婺剧团,透过对源头的学习,深刻的理解了《三五七》该怎么吹,才能更具有地方特色。因此,他演奏的《三五七》跟其它人的处理不一样。俞老师认为:只要能将婺剧风格、地方特色的精华表现出来,并非一定得按照老师整理的传谱,一字不漏的模仿。而所谓的传统,所谓的正统,所谓的道地,其实都带有一定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掌握了包括《三五七》、《喜相逢》、《五梆子》、《卖菜》等优秀的传统曲目,并得到听众的喜爱。

60年代,由江先渭先生根据昆曲音乐素材创作并演奏《姑苏行》,俞老师个人非常喜爱这首作品,俞老师参加中国艺术团,将此曲带到北京之后,引起全国轰动。1980年俞老师到南京参加笛子交流会,讲解《姑苏行》,没想到江先渭先生也在现场!江先生非常赞同俞老师对曲子的分析理解,以及乐曲处理演奏的风格特点,还谦称他的理解没有俞逊发深入,能得到原作者这样的评价,对演奏者的二次创作更是很大的肯定。俞老师演奏的《姑苏行》,运用了昆曲跟江南丝竹运腔的特点,气韵生动每一个长音都有与生命的应接之感,在情境上,对音色的把控更让听众有古城遥思,时空轮转的共鸣。

02.古曲移植

中国音乐源远流长,笛乐意象映照在历史许多诗词歌赋中。身为一位优秀笛家,深厚的人文关怀是俞老师给人的最大感觉,有时在他简单的一个音中遥接唐宋诗境,俱现乾坤,或宇宙苍茫,或开阖大度,或浅吟低唱,或朗然独照。使听者恍然在不同时空中连接古今,感叹今夕何夕,而身心安顿。

根据琵琶套曲《塞上曲》乐段改编的《寒江残雪》《妆台秋思》与古琴谱整理而成的《梅花三弄》,是俞老师向传统文人音乐探寻的得意之作,俞老师演奏的这几首古曲如同闲云漂浮,耐人寻味,在他醇厚之极的大笛音声里述说着生命的温厚与圆融。让你看到中国音乐以小见大的人文关怀,听后常有“曲已终而意未尽”的穿越千  年之感。

03.国内到国外

与世界各民族的笛类吹管乐器相较,笛膜是中国竹笛的特色。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笛膜是中国笛子的第二生命,笛膜与竹笛之间的共振,扩大了竹笛的表现力!理解了中国竹笛的特性,再来诠释不同风格的东西方曲目,便更好地发挥中国竹笛的艺术魅力!我们以此来看俞老师在移植西方音乐的过程,不难发现,他谨慎地选择适合中国竹笛表现的曲目。俞老师多年演奏或移植的西方风格的曲目约有十几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云雀》这首改编自罗马尼亚民间乐曲的口笛作品。1971年俞老师在上海民族乐器厂的制笛车间,从测试钻头的废竹管得到启发,将三寸的竹管,中间凿一吹孔,发展成音域达到九度的新型乐器─「口笛」,演奏者凭借左右两手拇指的滑移与对搓,配合气息与口劲的控制来掌握音高,加上舌头技巧的搭配,淋漓尽致的模仿各种的鸟鸣。自1973年首演以来,即造成轰动,成为音乐会中相当精彩与受欢迎的乐曲!1974年作曲家白诚仁先生特意为俞老师发明的口笛,创作了《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在七十年代风靡国内外,此曲之后还被改编成小提琴曲、钢琴曲。

04.创作乐曲

俞老师年轻时遍访名师,用心苦练,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其实“艺术是不能教的”,生活的历练与对自然与生命深刻的领悟使俞老师的音乐具备了生命与大地的连接,使他超越前辈,穿越古今。他的艺术也在“自然之中有深意”这句话中展开了全新的人文思考。80年代前后,俞老师的创作与演出进入了成熟期。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包括《汇流》、《秋湖月夜》、《远方的思念》、《琅琊神韵》、《赤日》、《形影》等具有个人风格特点的优秀曲目。

正因为有自然,人世的起落无常对他而言有了新的感悟,其中《秋湖月夜》与《琅琊神韵》就此问世,堪称双壁。两首乐曲意境直追唐宋诗意,此时俞老师的演奏中,不再显示他出类拔萃的技术与温润通透的音色。看似淡远平和,在控气上却需要深厚的功力。将生命融入自然大化,不带一丝烟火气,与他追求的大道至简,大象无形等老庄哲学理念有关。向听者呈现了有生命意境与传统自然哲学相应的作品。笛声中,有人生独在,朗然澄澈,人生无常有如宇宙尘埃般的寂寥,也有应对大化一切原本来于无,又复归于无的萧索与洒脱。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一千古名篇中,在自然的深意和对欧阳修豁达胸襟的向往里,俞老师再一次的以其灵感与巧思,创作了这首酝酿着禅意的作品。乐曲以写意取胜,开头的长音直叩宇宙的寂寥,接续苍翠拔天,云起蒸腾,山涧清泉,写人生独在,应对大化之情。感时兴怀是中国文人的生命本来,但不同的生命情性在此的感叹也不尽相同。《琅琊神韵》中作者以景寄情的又一神来之笔,如诗词般的吟唱与昆腔的运用,巧妙的刻画出欧阳修寄情山水,饮酒赋诗的自得与陶醉。已而夕阳在山,表现出空灵、虚幻、空谷回荡的悠远景致,人影散乱的情景。接着,作曲者又大胆得创造出哨笛双音的技巧,透过哨音与虚吹笛子吹孔,在虚实间,造成飘渺变幻、暮霭四垂的景象。寄托深沉内敛的情感和对自然的,一切从有复归于无。在俞逊发出神入化的演奏中,不止于历史,更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更深的是生命与中国自然哲学的相应。《琅琊神韵》中的天籁、地籁与人籁,令人回味无穷。

宋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是《秋湖月夜》的最初意象,以大笛娓娓吹出江天一色,素月分辉的良辰夜景,兼有古刹钟声,仙家起舞的遥想,但更多的是处江海而照见自家心境。“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正是笛家的情操,直抒本然,表里俱澄澈,这般生命意境的追求,使俞老师不同于一般笛家。他试图用安静来表现人类伟大的情操与气度,夜深秋瑟,满目星光,陶醉在自然之中,以北斗为杯,江水作酒,把山水万象做为宾客,进而超越一己肉身的限制,物我两忘。此情此景,忘却时空,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展现了历代文人对天人合一的向往。

1998年由俞老师笛乐上的好友吴华先生,根据昆曲传世名剧《牡丹亭》的情节,特地为他谱写的五个乐章、将近30分钟的大型笛子协奏曲,这首作品是作曲家与演奏家通力合作的呕心之作,为竹笛的表现力与创作形式,开辟一条道路。《牡丹亭组曲》根据昆曲原剧的精神,但又不执着于情节的发展与昆腔音乐的套用,着重的是将昆曲的韵味,在掌握《牡丹亭》原剧的精神风貌下,重新诠释。或虚吹吹孔形成风声,或连续指揉音造成的游魂效果,具有虚实相间的梦幻效果,对原有的唱腔有更多的发展与想象空间,在竹笛的表现手法上也赋予新的意义。此曲将笛之悠然洒脱的韵味和昆曲特有的迷人韵律,糅合得天衣无缝,展现得淋漓尽致。昆曲的细致幽微由此而发,繁华落尽,正因生命在此有最深的轮转,使人看到繁华起落的人间无常。

1977年,俞老师与上海芭蕾舞团到加拿大演出,期间到尼加拉瓜大瀑布旅游。作者有感于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于是构思了以水的各种形象来创作一首笛子曲,从涓涓细流到急湍瀑布,为了知道水滴的音乐性,俞老师特意去了庐山仙人洞听了四小时的水滴之声,终于发现水滴是由两个音叠成,将之用于此曲,此为用心直至,在自然中寻找真谛。从瀑布飞泻到滴水成泉,直至最后的汇聚到大海澎湃,形成强烈对照。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用水来形容君子的品格,上善若水,天下之至柔,善利万物而不争。以逝者如斯夫般勇迈古今的精神形容水的智慧。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一直都有道艺一体之说。形而上的自然之道,需要艺术家去参悟,用技术去表现其内在精神。说到乐之大者,俞逊发先生是我心中绕不过去的的笛艺大家,不仅是因为他功力深厚,笛艺全面,充满大气,往往简单一,两个音就有无比说服力。更因他体悟山水自然,在音乐中拓出一片人文天地。虽斯人已去,喜欢他音乐的听众朋友和乐界后辈仍对他念念不忘。他从不哗众取宠,也从不孤芳自赏,用一生的时间,在器物面前,甘当引路人,传承一声悬命的人文精神。我们短暂的一生在千年器物面前都是过客,那刹那的存在,如水滴般映照历史长河的痕迹,那短暂的时光便是永恒。前辈艺术家深谙“停歇之力”,能够在闹中守住方寸之间的静,一生追随热爱的事业,身体力行向世人传播美,靠的是不灭的赤诚和极高的修为。这是一条充满意义及喜悦之路!

参考资料: 

黄裕钧《从气韵生动到自然之中有深意》

林谷芳《忍将神韵断琅琊》

 

执笔、整理/金锴

文章来自上海民族乐团微信公众号

德音乐教转载发布

排版:嘉灵

审核:嘉禾

· 美善人生,从乐教开始——中国文化人文艺术启蒙必备,《国乐启蒙》(一)数字版重磅发布
· 德音礼贤 | 这里是童话梦工厂,更是仙境乐工厂,是个“精灵”人类你就来吧!
· 德音礼贤 | 技术中心招人啦!
· 益品阁招人啦!
· 允中礼贤|期待重逢,我们一起播种耕耘、看花开、收果实
· 乐教历程

1.“弘扬中华乐教,支持乡村教育”   ——允中文教“念乡恩”慈善音乐会隆重举办
2.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不绝于耳——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
3.乐教校园 | 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让文明因传承而久远
4.乐教校园 | 翁镇发先生及上音笙乐团乐教讲·演《国乐入心,“笙”乐传情》
5.国乐大家校园行 | 龚一先生《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古琴艺术漫谈》
6.国乐大家校园行 | 德音老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
7.
允中教师学园“乐教师资课程”简介
8.德音乐教 | 每日美乐 俞逊发先生 笛子独奏《姑苏行》(选自《国乐启蒙》之九)
9.丰子恺先生:乐以教和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