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曲欣赏——刘少椿先生《墨子悲丝》

一曲雅俗共赏的琴音,不仅引起大家听觉的共鸣、 带给大家身心的享受,更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与流露。

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怀,让他甚至在食不果腹、生活窘迫的地步,还仍旧怡然自得地“一人一琴走江湖”?

本期,小编带大家走进刘少椿先生的这一场《墨子悲丝》 

琴曲介绍

琴曲《墨子悲丝》又名《墨子悲歌》、《墨子》、《悲丝》等,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墨翟所作。此曲为广陵琴派大曲之一。 “墨子悲丝 “的出处见于《墨子所染》:墨子见到洁白的丝被染成各种颜色,引发了他对于社会、人生的哲学思考。他认为,不但丝会很容易地被染成各种颜色,一国之君也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无论是“ 功名蔽天地” “仁义显人”,还是”为天下谬”的”不义辱人”,无不是受外来的影响所成就。 “士”也不例外,交友不慎,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因而发出了“ 故染不可不慎也”的感叹。

曲谱最早见于明末杨抡所撰《伯牙心法》(1609年),《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等也收有此曲。乐曲反映了墨子感伤世人随欲浮沉而不能自拔,犹如洁丝染色,失去本来面目。   此曲音调悠扬,意切而情悲,旋律慷慨,流露出一种洁己自爱的真挚之情。

古谱解题

杨抡伯牙心法:按斯曲,乃梁惠王时人,墨翟所作也。子出行,见素丝,乃悲曰,”

人湛然同子圣体,为习俗所移,如油集面。盖犹丝体本洁也,而染焉,则成或黄或黑,本同末异。故尧染许由成圣君,纣染崇侯为阎王,则染之不可不慎也。审音君子能因乐而绎其旨,以墨子之悲自悲,则思所以置身于清白者,自不能已矣。宁独听其节奏云乎哉?

古音正宗:墨子悲歌者,墨子悲丝也。其意切而其情悲,似乎有励人卓然之想。轻重疾徐,清浊高下,互相照应,出自徐徐门正音,人不得自恃而缓之,又不得因其急而骤之。音走圆珠,声碎金玉,商曲中评品为悠扬悲慨微妙之音耳。

琴人介绍

刘少椿(公元1901年–公元1971年)名绍,字少椿,号德一,现代广陵派琴家,为广陵正宗之继承者,陕西富平人,少年随父经营盐业,定居扬州。师承广陵名家孙绍陶,忠实继承了广陵派之神韵。其琴音风典雅古朴、精致细腻、清静流畅、淡泊高洁,是现代广陵正宗之代表。善长《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等琴曲。

这一生无论是饥是饱,是寒是暖,刘少椿依旧终日操琴,而且始终是 “神鲜意闲,视专思静” 。战争时期,刘少椿曾回乡下避难不带其它物品,惟抱古琴一张而被亲友们讥为”琴痴”。

刘少椿的操琴风格深沉宁静,细腻含蓄,心无浊俗,指无炎嚣,出音清亮圆润。清淡则若烟云出岫,劲疾则若飞瀑流泉,使每曲都将其中的意境意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以期通情达理,自然畅达。

听一曲琴曲已飘然山间、林间、雾气缭绕间不知返……

德音乐教品牌部编辑发布
编辑、校对:茗茗
编校审核责任人:嘉禾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